在白酒业界,把酱香型白酒祖师爷张支云誉为“中国白酒活化石”,的确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是肯定张老先生对白酒的热爱与执着,更是肯定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纵观张支云一生,用“传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天资聪颖拜佳师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时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自1862年,盐商巨贾华联辉创立大型酒坊——“成裕烧房”,依照中国千年传承的古法,酿制“回沙茅酒”,茅酒因此重现世间。1915年,“回沙茅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后,茅台镇以美酒名扬海外,成为世人公认的“中国第一酒镇”。1929年,华氏“成裕烧坊”、王氏“荣和烧坊”、赖氏“恒兴烧坊”三足鼎立,并称茅台镇“一枝三花”,茅台酒日益风靡世界。1951年,华氏“成裕烧坊”率先配合党中央实现公私合营,茅台酒成为庆祝首次华诞唯一指定国宴用酒,也成为当时国家领导人举杯共贺的传世美酒。
提到茅台镇酱酒传奇,有一位不能跨越的泰斗巅峰级人物,他就是华氏成裕烧坊的酒师嫡系传人——张支云。有着“中国酱香白酒活化石”称号的张支云大师,是茅台酒“六大酒师”时代唯一健在的酱酒酿造大师,他的酿酒史比茅台酒历史更久远,是中国酱酒资历最深也最具权威的酿酒大师,没有之一。
张支云大师的成长历程要从1929年之前说起,作为“三大烧坊”之首的成裕烧坊,酿酒量高,学徒们的工作量繁重。少年张支云就是在成裕烧坊做学徒。一般而言,从学徒到成为酒师,要割三年草、喂三年马、推三年磨、煮一年饭菜,才能开始真正拜师学艺,之后起糟、拌料、上甑、蒸酒等亦是极其艰辛与劳累的。在酿酒工人中流传着 “没有三百斤毛毛力、不要进烤酒行”的口头禅,可见此工作是极需要工人们有超强的毅力和承受力。
但天资聪明伶俐的少年张支云不仅任劳任怨、勤奋刻苦,而且特别有灵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很快就得到掌酒师傅郑应才的关注及偏爱。但在茅台镇,酿酒这技艺讲究“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的规矩。直到1944年,八十多岁的郑应才见自己一天天地老去,决定收他为徒,又因郑师傅膝下无子无女,他又认郑师傅为保爷(干爹),郑师傅悉数将酿酒绝技传给他。张支云便成了郑师傅唯一的关门弟子,华氏唯一的正统传人,从此张支云开始了在茅台镇七十年的酿酒生涯。
功在不舍出佳绩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茅台镇酱酒酿造工艺复杂,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并要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取酒、勾兑、贮存等。那时候还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连最基本的温度计都没有,所有酿造技术的把控全靠经验。身体各感官就是酿造技术的设备,用眼睛看、用手脚感觉、用鼻子闻、用嘴巴品,通过人体的细微感觉进行酿造及勾兑。这些技艺没经过艰苦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无法练就的。
张支云凭着勤奋好学和对酿造白酒的执着和热爱,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郑师傅的言传身教,他终于将华氏的酿酒技艺从制曲、制酒、贮存到勾兑等一百零八道酿酒工艺全学会了,而且无一不精。师出名门和过人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走上了一代酿酒大师之路。
1951~1977年, 张支云一直在茅台酒厂担任高级酒师,相当于副总工程师。在长达20多年的酿酒岁月里张支云对技艺的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技艺愈见精湛。1977年,为响应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茅台酒要生产一万吨”的指示精神,实施“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号召,张支云作为茅台酒骨干型酿酒大师被专门调到了遵义北郊,带领众人开始了茅台酒易地试验工作。十年磨一剑,玉液终酿成。历经9个周期、63轮试验,3000多次分析,茅台酒试制酒终于成功了。这也便是后来的珍酒厂的来源。
耄耋之年献佳酿
1991年,宝刀未老的张支云大师退休后,又被返聘为茅台酒首席技术顾问,回去工作了6年,继续为茅台酒鞠躬尽瘁,在中国酱酒酿造史上熠熠生辉,谱写他酱香祖师传奇的一生。
无独有偶,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支云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加上他对毕生酿酒事业的钟爱,2011年,85岁高龄的张老先生率领张氏家族再度出山,以毕生之所学为世人隆重献上佳酿——“张支云酒”,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以酿酒师姓名命名的白酒,堪称中国酱香型白酒宜珍藏宜品尝的稀世珍品,成为后张支云时代的国家级大酒师扛鼎之作,专为高端大客户定制。70年的酱香情结,千年的古法工艺,毕生心血的凝聚,为尊贵之士献上私享的稀世珍品。
纵观“中国白酒活化石”---张支云大师的一生,凭借聪明的资质,勤奋的工作态度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七十年如一日,从最初的学徒到今天被誉为“中国酱香型白酒健在的祖师爷、贵州茅台镇酒文化的活化石”,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酱酒事业,这是他对酱酒事业的热爱,更是一种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张支云大师穷尽一生只为做酒,更是在晚年凝聚毕生技艺酿得“张支云酒”,他对酱酒的热爱已融入“张支云酒”的滴滴浓郁中,飘香千里,让世人为之动容,醉情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