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忠谈安踏的中国梦

2013年06月03日  新浪资讯

  题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 全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行情持续看涨。仅以2007年至2011年为例,5年间,国内体育用品商店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销售额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粗放式扩张的结束,供给过剩、库存高企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看待当前的体育用品业发展困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延续可持续发展道路?安踏当家人丁世忠的感悟,或许可以给业界人士和广大读者带来有益启示。

  “大家都进步的时候,进步慢了就是退步;大家都退步的时候,迷失方向是真退步。闭着眼睛都挣钱的时代结束了,深耕时代来临了……”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今年2月发的这条微博,因首次点明中国体育用品业“深耕时代”来临而广受关注。

  5月30日,2013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体育用品界的领军人物首次同台探讨行业发展大计,丁世忠所说的“面对市场严寒,企业要抱团取暖”令与会者颇有共鸣。会后,记者就当前中国体育用品业的热点话题对丁世忠进行了专访。

  库存过剩、关店成风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行业前景?

  市场依然到处都是黄金

  记者:当前社会上在热议一些体育用品卖出了“白菜价”,财报显示,2012年本土六大运动品牌上市公司库存合计高达33.27亿元,关店近50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行业发展前景?

  丁世忠:体育用品行业还是不错的,开店扩张、粗放式经营扩张导致生产与消费不匹配而产生了一些库存。这种情形可能恰恰加快了行业结构调整,促使行业洗牌提前。欧美平均每人拥有3双运动鞋,我国目前平均每人拥有半双运动鞋都不到。另外,目前国外排名第一第二的体育用品企业占到市场份额的50%,而我国数一数二的企业还达不到20%。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我国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记者:怎样理解体育用品行业“闭着眼睛都挣钱的时代结束了,深耕时代来临了”?这里所说的“深耕”有何特殊含义?

  丁世忠:所谓“闭着眼睛都挣钱”,是指在2012年之前的近10年时间,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收益有70%来自市场空间和机会。只要碰到了机会,谁都会有所收获。当前,市场上依然到处是黄金,以前是谁跑得快谁就能拣到黄金,现在的黄金埋在地下,要靠实力、靠管理、靠执行力把黄金挖出来,这也就是所谓“深耕”的含义。

  市场困局该如何倒逼体育用品行业的转型升级?

  没有什么比商业模式创新更重要

  记者:在安踏的发展策略中一直强调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有什么反思和新想法?

  丁世忠:好的品牌不是只有知名度就行,还要注重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度和忠诚度。利用这次行业调整机会,我们刚好做一次品牌升级;至于产品创新,我们做得很早,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就是在安踏成立的;谈到管理创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要由过去的品牌+批发模式转变为零售转型模式。商业模式能否符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什么比商业模式创新更重要。

  记者:这是具有革命性的转变。对于零售转型,安踏有何独到见解?

  丁世忠:我们认为“只有一个乙方,这个乙方就是消费者”,就是要直接面对和研究消费者,并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说到底,零售转型的核心是终端精细化管理。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该如何坚守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

  让更多人穿得起用得起体育用品

  记者:现在很多体育用品企业都在强调国际化,包括在国外开店或者和国外的奥委会、国家队合作,安踏的发展却一直和中国体育及国内市场紧密相连,为什么会坚持这样的发展策略?

  丁世忠:安踏一直聚焦国内体育市场,同时管理走国际化路径,比如产品研发、管理团队、品牌推广都应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水准。我认为,品牌国际化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国外接受中国制造很容易,但要他们接受中国品牌,还要看中国文化的综合竞争力,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国内市场这个阵地不能丢,江湖地位要保住。丢了这块,谈什么国际化?在家门口都被人打败了,还怎么走出去?先守住阵地,再考虑打出去。

  记者:作为一名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家,你对中国梦有怎样的理解?

  丁世忠:提到中国梦,我们做体育用品的就是想让更多人穿得起用得起体育用品,让中国品牌走向全世界。

  短评

  当传奇不再

  过去的20年,中国体育用品业是个善于制造传奇的领域。几乎每一个体育运动品牌,都可以讲出一段甚至数段传奇故事。

  或许是太沉迷于自己创造的传奇,或许是持续攀升的业绩来得太过容易,很多业界中人一度已经忘却了什么叫作风险。直到寒冬来临,很多人才突然意识到:那个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传奇不会成为常态,转型发展势在必然。其实,供应过剩、库存高企之时,定是大浪淘沙、行业调整之际,大家最终拼的是实力、是管理、是创新、是转型。

  在更深远的层面上,我们还应看到:当前的中国体育与中国体育用品业,同样面临转型发展的考验。中国体育不能再走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的老路,对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产业,理应倾注更多精力、推出更多举措;中国体育用品业也不能再对“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式经营抱有任何幻想,研究消费者、关注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才能赢得消费者。有了这样的各自定位,相信中国体育与体育用品业的依存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

  所以,不必再为传奇不再感到失落,放慢了脚步的中国体育用品业会把步子迈得更稳,当然也会走得更远。

(来源:中华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