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保障 捷信中国最大化保护消费者权益

2013年06月05日  新浪资讯

  “在政府刺激整体国内消费的计划中,消费金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助理孙天琦曾表示。

  中国当前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拉动内需,消费金融作为一个有效的、为大众提供小额消费贷款的信用工具,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除了银行等传统机构纷纷加大对消费金融的投入和重视外,一些专注于消费金融的公司迅速崛起,并以规范的运作、负责任的信贷赢得了消费者青睐。

  捷信中国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六年时间,14600家合作零售商、20800个零售网点,350多万客户量,90%的超高客户满意度,其中重复客户超过35% ,一组组漂亮的数据不仅标志着捷信中国已经成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代表着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消费理念在不断增强,这更意味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日益完备、成熟。而让捷信取得成功的关键恰是始终坚守“最大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念,以及其确保此理念的“三重保障”举措。

  捷信中国“三架马车”确保消费者权益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提前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捷信中国所提供的消费信贷,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申办银行信用卡条件但又有着强烈消费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就显得更加实用亲民。捷信中国可在各地营业处直接提供贷款服务,其平均额度为2500元,成为二三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消费者能负担得起、便捷、透明的消费金融服务。捷信中国网站提供消费贷款咨询的一站式服务,通过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所有捷信中国的客户均获得足够的知情权。

  “规范、快捷、透明,这正是捷信中国取得如此成绩的三驾马车。”捷信中国总裁史国奇先生(Michal Skocil)表示,规范的运营模式、快捷的贷款流程、透明的收费标准,是捷信中国在华发展的六年中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而正是这种理念,使捷信中国自2007年12月在深圳设立第一个中国运营后台后,在短短6年时间,覆盖中国60多个城市,与包括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在内的中国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商领军企业、以及许多其他商店建立起合作关系,客户量达到350多万,为中国客户提供价值超过98亿元的消费金融服务。 2010年12月,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正式成立,并获得中国银监会颁发的消费金融牌照。

  不仅在中国,捷信集团在全球也是这一市场的领军者。据了解,捷信集团在全球9个国家开展业务,客户超过3500万,其中在俄罗斯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捷信的客户。凭借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先进的后台系统,捷信集团已成为中欧、东欧、中亚和远东地区消费金融市场屈指可数的投融资集团。

  满足草根需求 ,捷信中国提供贷款“后悔药”

  与普通银行不同,捷信中国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消费贷款服务,主要包括蓝领、工薪阶层和年轻夫妇等,这类人群往往很难在传统银行获得贷款,却同样有消费贷款的需求。

  捷信中国小额贷款主要面向此类中低收入人群,并通过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库以及内部的业务支持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的手续。更让消费者青睐的是捷信分期的期数及还款方式非常灵活,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分期额度和期限,减轻压力,轻松还款;消费者在店内申请贷款时,捷信的销售代表会根据顾客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推荐相应的贷款产品供其选择,并说明合同里的注意事项,包括还款方式,贷款利率等重要条款。同时为了避免贷款者“冲动消费”,捷信中国还特别实行“15天犹豫期”,只要在15天内偿还贷款,将不会被收取任何费用。这些人性化产品设置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更为年轻消费者所青睐。

  “让消费者有‘后悔权’,是消费贷款市场的一个重要创新性举措,这对于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利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高度评价了捷信中国为消费者提供的贷款“后悔药”。

  “授之以渔”,捷信中国力推金融知识普及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并不景气,刺激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支持消费贷款业务正是刺激中国国内消费的重要途径。

  捷信中国政府与公共事务董事米兰•托马内科表示,“我们的梦想是把消费金融的模式,带到中国更多的地方,业务的拓展当然需要监管者的批准,但这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中国,也会使个人消费金融变得简单快捷,当然产品的价格也会更低。”他还表示,捷信公司的产品会适时进行创新,比如天津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如果能在全国顺利展开,那些按时还贷的客户在贷款到期的时候,将会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我们也希望这样的产品设计能够为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诚信建设贡献正能量。”

  米兰•托马内科先生同时表示,近期将开展大规模的金融知识普及项目,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金融服务的同时,避免消费者因为相关知识的欠缺而陷入消费贷款的陷阱。

(来源:21CN)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