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一种生活方式——访2013 IFA Paris毕业秀优秀毕业生朱灵

2013年06月04日  新浪资讯

  身着浅灰色大衣的朱灵与其他毕业生一同上台谢幕

  2013年4月14日晚上8点,上海新天地太平湖公园临时搭建的黑色巨型大棚内正在上演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时装秀。这场秀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这是IFA Paris时装秀首次登陆上海时装周,参与时装周2013秋冬官方秀的盛会。整场秀分三部分进行,在学院与ECOPEL品牌联合举办的皮草秀和IFA Paris巴黎校区优秀毕业生Elias Moussa个人时装秀之后,当晚的重头戏即将开演。

  场内的灯光全部熄灭,只剩下荧白的T台从媒体摄影区一直延伸到远方。所有的人都屏气凝神,翘首望向T台的尽头。忽然,灯光如昼,第一位模特身着一袭黑衣从台幕后侧身而出,稍作停顿后,踏着音乐鼓点向我们走来。无论是模特头顶的黑色羽毛配饰,还是解构的服装和拼接的面料,都令在场嘉宾颇为惊叹。

  朱灵(Julian),是该系列的设计师,来自IFA Paris上海校区2013届毕业班。以下是IFA与这位设计新人的零距离对话,让我们就此坐定,听听设计师内心的声音。

  IFA:是什么令你迷恋上时装设计?在当今的时尚领域,哪位大师对你的影响最大?

  Julian:我喜欢很多设计师,他们多多少少都对我的风格和后来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说影响最大的,一定是已故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有一个项目需要我们选择几位设计师,并尝试分别从他们的风格出发设计相对应的时装。我选择的其中一位设计师便是Alexander McQueen。之后,这名‘英国时尚街流氓’的猝然离世也给了我一个理由去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他的一生。记得当时我曾疯狂地在网上搜集一切和他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慢慢地从他的设计中找到了很多共鸣。作为启蒙者,他把我带入了时尚殿堂并将继续扎根于我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我的设计风格和他不同,但他对设计的态度和激情、感知事物的敏感度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将成为我一生追随的灯塔。

  IFA:你的系列给大家留下了惊艳的第一印象,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设计理念?

  Julian:我选择从“起源”切入。这个主题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收集资料的过程并没有太过艰难。系列的灵感来自于非洲土著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一些艺术家以非洲植物为灵感的摄影和艺术作品。通过披挂、缠绕、手工的束缚和捆扎来表现部落元素,使做旧磨损的衣服面料看似漫不经心地悬垂,从而表现出自由松散但却层次丰富的廓形。在我设计的服装中,你会看到经过解构的宽大服装,绑带等配饰的运用……我将面料或包裹或散开,以适度的体积感和层次感来点缀和拉长女性身体的线条。

  IFA: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大家分享一些难忘的片段吧?

  Julian:在制作成衣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百分百地实现自己的设计。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地完成两套作品及其配饰,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激发了我前所未有的斗志和激情。我设计了一种创新面料,由液体PVC和凝固剂混合制作而成。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比例很难掌握,因此成功的几率很低,但由于时间过于紧迫,所以最后仅在配饰上实现了这种面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IFA:你觉得本土设计师如何在客观的束缚和阻力中,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Julian:最近全球华裔设计师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都说本土设计师比不上国外的设计师,我并不认同这两者之间有怎样悬殊的差距。我认为这两者间仅仅存在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国外丰富的资源和成熟的行业环境更适合设计师的发展,而国内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些时日。好在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渐渐壮大,优势在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很高,这对于设计新人而言是很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新晋设计师如雨后春笋,媒体力挺,消费者买账,而且设计师品牌的受众的购买力也很强……但要在审美普遍趋同的情况下做到脱颖而出实属不易,风格和定位是新人上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我要说的是:坚持——是所有成功设计师的共性。

  IFA:毕业迫在眉睫,能透露一下你的现状和计划吗?

  Julian:目前,我在《ELLE》担任服装助理,虽然现在的工作并不完全和时装设计有关,但仍能学到不少时尚出版业的相关经验。在完成实习阶段的工作后,我想我将选择离开《ELLE》,申请加入一些知名设计师的工作室,学习更多的实战经验。看书、看电影、旅游、摄影,我的爱好别人并无两样。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一切事物的敏感,身边男女老少的衣着、形态、神情都是我的观察目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