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烙上文化符号 旅博会推动产品创意研发

2013年06月14日  新浪资讯

旅游商品可见文化印记

  (记者 竺佳丽 实习生 孔也)树皮、鱼皮、葵花子壳、葫芦、贝壳……用这些做出来的创意,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表现地至善至美,它们也好像在将各地的风情故事娓娓道来……本届旅博会上,各省市都将旅游商品中的“佼佼者”带到了现场,记者发现,这些商品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符号。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旅游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购物(即旅游商品消费)在旅游消费中的比例已占五分之一。旅游商品也从粗放到精细,在规模和品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认为,尽管旅游商品还没有消灭同质化的现象,但可喜的是,经过旅博会的不断引导和推进,大家都在追求差异化,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商品脱颖而出。

  一把越王剑,让你见识胆剑精神”

  一把越王剑,一段古城情。在旅博会绍兴馆内,一座越王勾践的塑像很是醒目。绍兴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范光明介绍,名扬天下的越王剑正是绍兴主推的一项旅游商品,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精神图腾,是绍兴精神之魂的象征。据了解,2500年前越王剑的铸造技艺已成为天下一绝,但已销声匿迹。而绍兴本地人朱利尧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成功复活越王剑铸造技艺,被青铜研究专家们称为一个奇迹。今年4月,朱利尧铸浇的越王剑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夺获得特别奖,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范光明介绍,打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绍兴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目前绍兴已有公司成功用古法铸造出工艺精湛、古色古香的越王剑。不仅传承了历史工艺,弘扬了“胆剑精神”,更为打造越王剑产业开拓了一片天空。

  贝雕艺术演绎柔情渔家生活

  若你觉得越王剑太过粗犷,舟山馆内的贝雕显然“小家碧玉”了很多。舟山贝雕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夏雨缀从事该传统工艺近五十年,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一次旅博会,他也将近期较为得意的作品逮到了现场。灵巧热情的渔家姑娘、栩栩如生的活鲜,加之青花瓷的经典花边,惬意的渔家生活跃然眼前。夏雨缀告诉记者,贝雕中前期的人物题材设计是最难的,画出来的图案必须要符合贝壳的纹路、规格,其中人物表情、动作、服饰都很有讲究,这不仅考验制作者的功力还很花时间和精力。

  “贝雕代表着舟山的海洋文化,希望能一直传承!”夏雨缀自己开了个小作坊,自产自销,每年能做几十万件贝雕。但是若想贝雕产业化,靠一己之力或许勉强了点。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文化,贝雕艺术品市场渐渐回暖,夏雨缀也越来越有信心,希望有更多爱好海洋文化的人加入贝雕的传承,“要让更多的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颜成荣现场作菱画

  南湖菱画玲珑小巧保大平安

  “摇一摇,越摇越平安”,菱角烘干后就像个小元宝,里头还有铃铛声,象征平安。南湖的颜成荣突发奇想,在菱角上作画,称为南湖菱画,在2012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现在已经是传播嘉兴旅游炙手可热的旅游商品了。“菱角是南湖的特色产品,我在上面画画试了几十年才成功。”颜成荣原先从事创作蛋壳画,但是他认为没有嘉兴特色,于是想到了南湖菱角。他感叹,制作菱画挑选菱角很重要,有时候买来近百斤的菱角里头只有零星几个可以采用,就这么试了几十年,直到这几年获奖,才让他自信起来。他6个月制作的“富春山居图”系列菱画刚做完就被高价买走。下个月,他还要带着“杭州西湖十景”系列菱画去台湾参展。

神奇的佛像:你走到哪,只要你看着他,他都看着你

  旅游商品研发“创意+文化”是关键词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指出,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旅游商品在研发环节的突出创新,文化、民族的元素有机结合展示尤为重要。

  2009年国家旅游局首次在义乌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历经4年孕育,目前一大批研发成果将集体面市。旅博会商品研发中心负责人张淼介绍,此次博览会旅游商品的研发主要分三大方向,一是传统的名族风和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然后是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和技术上有所创新的商品,最后就是大众化的纪念品和日常用品功能化的旅游商品。

  “中国的旅游市场很大,旅游产品的发展十分有前景。”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在采访中说道,中国有2万多家旅游景区,2万多家星级酒店,采购用品很大一部分来自境外,在中国满足需要又具有文化符号的旅游产品还是很缺乏。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意团队和企业能投入旅游商品的研发中,推动发展。

(来源:浙江在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