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走红网络 “正能量”支持不可少

2013年06月27日  新浪资讯

日前,一组来自豆瓣“发现丰台之美”小站的民间艺术作品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组包括面塑、泥塑、烙画葫芦和石头彩绘在内的民间艺术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网友大开眼界,直呼“神作”。近日,记者对烙画葫芦、石头彩绘的作者刘可以及面塑的作者王翊竹分别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该系列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渊源。

点击查看原图

王翊竹面塑作品

现年32岁的王翊竹目前主要工作就是面塑艺术的创作,王翊竹告诉记者,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对美术感兴趣,喜欢画画和捏橡皮泥,在中学的时候就曾接触过面塑,2001年正式拜面塑大师张宝琳为师,学习六年之后出师,目前在进行面塑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兼任相关的教学工作,力争将这一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据王翊竹介绍说,面塑艺术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面塑艺术的作品,汉唐的出土文物中,曾经发现过面佣,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有这样的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清朝以后皇帝对这种“另类”的艺术很喜欢,召进宫后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宫廷面塑,在样式、做工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进。清朝灭亡之后,这些面塑大师们流落民间,并形成郎派和汤派两大流派,而目前王翊竹正是这两大流派之一的郎派。

点击查看原图

王翊竹面塑作品

在采访过程中,王翊竹流露出了对这一艺术未来发展状况的担心,王翊竹认为,由于面塑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而且无法集中生产,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从事这个的人会越来越少。王翊竹希望以后能够带出更多的学生,将面塑这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通过像“发现丰台之美”这样的活动,把这种传统艺术之美带给大家。

点击查看原图

刘可烙画葫芦作品

与师出名门的王翊竹相比,刘可制作烙画葫芦和石头彩绘则完全出于兴趣。现年48岁的刘可曾经是一名护士,如今在方庄第一幼儿园做保健工作。刘可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父亲是画画出身,因此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感兴趣,作为业余爱好一直没有断过。从2008年开始,刘可接触了烙画葫芦,而在此之前,刘可曾在葫芦上画素描画,积累了一定的绘画功底。作为传统工艺品,烙画葫芦在北京地区比较常见,属于传统的民间艺术,目前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东西对发扬传统文化有一定作用,对培养情操也有好处。”刘可告诉记者。

点击查看原图

刘可石头彩绘作品

与清新素雅的烙画葫芦不同,石头彩绘这种颜色鲜艳的艺术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接触这种艺术源于刘可的一次美国之旅,她在美国街头看到有人制作石头彩绘,于是自己尝试着用小时候养过的小猫的照片来画了一个,并逐渐迷恋上了这一艺术形式。目前自己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很受身边朋友的欢迎,这次参加“发现丰台之美”后在网络引起的巨大反响,自己感到非常高兴。

刘可表示,由于目前在宣传方面的缺失,致使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群对一些艺术形式特别是烙画葫芦这样的传统工艺品缺乏了解。“有些人手里有各种各样的作品,但目前缺乏一个展示的平台。”因此刘可希望能够多举办一些类似于“发现丰台之美”的活动,在让大家走进丰台、了解丰台的同时,也更好的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将这些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刘可认为,民间艺术有很多爱好的人存在,但是也仅仅作为爱好,没有太大的发展,只能自生自灭,如果有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会起到促进作用。“民间艺术需要正能量,需要一个更好的发展自己价值的空间。”刘可说。

据了解,“发现丰台之美”主题活动由北京市丰台区举办,旨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丰台人文、自然、历史之美。5月26到12月31日活动期间,网友可以通过豆瓣网活动官方小站“发现丰台之美”,上传作品参加活动。活动主办方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作品评比,优秀作品会集结成文集、画册,并有机会被拍摄成微电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