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京华时报社总经理、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总裁崔斌

2013年06月27日  新浪资讯

随着传媒环境的变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中国传媒产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格局,马太效应渐渐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论是电视、报纸、户外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群雄逐鹿的纷争状态到现在已经逐渐的尘落定了。早在2005年,就听到崔斌先生以“北京报业市场的战国七雄时代”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他非常具有前瞻意识的判断,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只有尊重市场需求的报纸才能生存,2010年的盛夏,京华时报以王者的气势推出“京城第报”的品牌口号,从内容创新到广告经营,从渠道建设到品牌推广,从营销模式到跨媒传播等等都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变革,背后的推手则是强大的资本的力量,而崔斌就是这有力的推动者。

从传媒经营者到战略布局者的蜕变

朋友们说崔斌是特别重情义的人,业界人说崔斌是具有经济头脑的广告天才,熟悉中国报业尤其是京沪报业市场的人不会忘记崔斌,他,24岁独立承办经营《人民日报》海外报的广告业务,凭一己之力为报社广告收入连续两年翻番立下汗马功劳;26岁参与创办《京华时报》,并出任副总,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报高管,也为自己赢得“广告天才”的名号;29岁主导上海《青年报》变革,使《青年报》由一张“学生报”一举跻身上海后业三强。然而在2006年底,崔斌突然离开他已经打出一片天地的报业江湖,“空降”户外新媒体,成为被资本青睐的国内最大的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之——世通华纳的常务副总裁、董事,主管销售与市场。

回忆崔斌并不漫长的职场生涯——“与传统体制渐行渐远,离市场越来越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中国传媒业大势,“站在潮头,顺势而为;积极获取,有备而来”,崔斌对自己由新人到新锐的蜕变的阐释耐人寻味。“如果有一天离开,不是因为不爱它,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崔斌曾经这样的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次走进京华时报,这个曾经在他怀抱中出生的“婴儿”已经10岁了,而且很健康茁壮地成长,其中酸涩和有意可想而知。

“在中国第一大报进行相应的广告实践,等于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同时,站在《人民日报》的高度,也有益于审视全国媒体的发展情况。”崔斌解释自己刚刚毕业就进入《人民日报》的初衷,这可能就是崔斌谋势的雏形吧。俗语有:“王者之势,要善于谋势,精于借势,巧于造势”,虎年出生的崔斌,谋全局,以王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一直认为,崔斌是一个战略布局者。

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注资《京华时报》,与甘肃卫视的战略合作,从一个报业经营者到新媒体运营者,再到投资商的管理者各种角色的蜕变,崔斌的战略思想的改变及国际视野的前瞻意识,使京华时报实现“中国京城第一报”的战略目标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2010年,崔斌再次走进亲手参与创办的《京华时报》时,整个纸媒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下滑的态势中,实现有效地增长,仍然获取市场的收益,再现京华时报的王者风范?崔斌坚定的认为,对于纸媒危机益加重的市场环境和形势,业界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新媒体技术、环境带来的冲击上,其实制约纸媒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只是新媒体,更在于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周期也与经济发展的大周期相契合。所以,这不仅仅是京华时报的课题,对于作为上市公司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总裁的崔斌,更是一个经济周期的课题,也是一个资本运营的课题。

掌握经济大势把脉京华未来

2009年1季度纸媒广告收入中到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周期相对应,纸媒广告也从第二季度开始逐渐回升到高值。根据CTR监测从2000年到最近每季度的广告发展趋势,2009年1季度广告全部下滑,从二季度开妈广告慢慢回升。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非常相似。在整个经济复苏,纸媒广告总额保持持续性地增长。

随着经济回暖,报业广告也开始逐渐复苏。2010年1——6月中国市场刊例广告收入突破2770亿元,17%的同比增幅为四年来最高。报纸媒体从2009年第二季度以为增长22%北京纸媒增长27%而《京华时报》2010年第一季度增长37%尤其在4月份增长率达到42%呈现高速增长42%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整个媒体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崔斌认为,10-15年内,中国的报业越来越成熟,人均拥有量,在全国呈比较高的水平,有着长足的发展后劲,因些应抓住经济复苏的契机,争取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一个婴儿到10岁少年的成长经历

2001年初,崔斌就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兼广告中心主任,成为七个创始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崔斌认为,“既然报纸和广告都是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其它新商品上市前要推广,报纸上市也应该如此。”于是,崔斌一反新办媒体低调介入、循序渐进的传统策略,报纸还没“出生”就大打“阵地战”,实施了立体化、多媒体、全覆盖的广告轰炸,大肆传达该报的理念——“《京华时报》,北京人的市报”。当时北京每个地铁站都竖着两块《京华时报》的广告牌,800个广告牌遍布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广告电台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强势平面媒体也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2001年:横空出世。

凭借着强大的团队优势、机制优势、资本优势和办报观念的优势,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更贴近北京读者生活的内容和水银泻地般的发生,一举拿下了北京早报市场半壁江山。

重要标志:2001年5月28日报纸首发即达30万份,创刊半年后实现收入3000万元。

2002年—2004年:抢占高地。

京华时报冲破种种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歌猛进,迅速进入北京报业市场第一集团。

重要标志:创刊一年广告经营额闯入全国16强并找到了盈亏点;创刊两年时间全面实现了报社赢利;创刊三年多时间便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2010年:全面领跑期。

通过努力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内容优势和经营优势,安全度过金融危机,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大大增强。

重要标志:报纸全面改版取得巨大成功;发行经历提价的考验依然占据北京早报市场73%以上份额;发行结构和读者结构大大改善;数字媒体实现突破;利润创出年度新高。

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京华时报》在报业市场创造了辉煌的奇迹,以出色的新闻报道的绝对领先的早报市场份额和强大的媒体传播力,一心一意地服务百万读者和广大品牌广告客户,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京城主流大报。

迎战新媒体全新战略布局

媒介碎片化、网络、手机、各种传媒终端的兴起,崔斌认为一方面要盯紧经济周期的变化,抓住有利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主动介入新媒体领域获得发展。在战略规划上崔斌推出了三大创新的结构布局:

创新内容产品

核心策略是创新内容产品。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发布形态、受众需求,必须根据不同媒介的要求研发新的内容产品进行发布。发挥内容生产的强大优势,报纸可以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供应商。《京华时报》将立足内容产品基础,进行多元化延伸。

具体实施:内络版、开展对手机客户端、移动终端等内容的提供。

创新技术服务

核心策略是创新技术服务。媒介融合要求报业集团的技术部门向研发机构转变,这就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强与通讯运营商、技术供应商及新媒体的战略合作,打造适应多媒体、立体化发布的技术平台。将报纸强大的发行物流团队,转变为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和网络购物等物流配送团队,开展数据库挖掘,做精准营销等。

具体实施:“京华手机报”,手机阅读,电子报刊/图书阅读渠道的开发等,达成都市报向新媒体的布局。

创新营销模式

核心策略是掌握新的传播终端。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是“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时代,报纸强大的广告营销团队和客户营销资源,可以为网络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等提供广告营销服务,挖掘营销互动的优势。

具体实施: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市场要求,华将报纸广告营销在新媒体上的进行了结构规划并守成了初期拓展布局。

以王者之势创造未来

作为一个战略布局者,要对未来十年的京华时报都有很好的准备和规划。崔斌谈到,这些规划的第一点便开始于2011年5月28号十周年的有利时机,这一年将有很多开局性的重要实践,比如不断放大发行抢占市场份额,坚持把报纸做大做强,这是立社之本。京华时报十年的成长,已经打造了一个办都市报的专业团队,要把这种专业性优势不断的放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二是借助资本的力量,改变线性发展到几何式的增长。

三是重视多媒体发展,以报业为核心,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内容加工为核心。从京华时报的优势出发,向多媒体发展,向多业态扩张。比如报纸购物,从报纸广告演化为报纸购物,从报纸配送演化为物流体系。这也是京华时报未来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很重要的方面。

从北京报业战国七雄时代,到上海报业的三国演义时代,崔斌经历了“蝶变”上海滩的辉煌,也一直为他倡导的“报业广告价值理论”实践着,2010年,带着资本的力量,重新回到北京报业市场,我们看到了王者归来的气势和勇气,我们听到了“中国京城第一报”的号角声。硝烟弥漫的传媒战争,凭借资本的力量已经是烽火连天,京华时报能否赢得经济大潮中的王者风范,我们期待着。

久久不敢动笔写这篇人物采访稿,和中文出身的崔斌先生相比,不仅仅是笔锋不够饱满,不能写出一个精彩的崔斌来,而在于传媒大潮中,立于潮头的崔斌,不能完整的写出他的精彩,他的势气来。但是,坚信一点,对于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才俊,崔斌个人来说,加盟文化中国传播集团,致力于带领整个集团的手机电视、无线增值和手持移动电视等领域战略拓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怀文化产业集团而继续演义他的经济与文学相结合的产业梦。

资本的市场,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相信崔斌会以王者之势创造自己的未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