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产生成语典故的神奇之地

2013年07月01日  新浪资讯

  仙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9000年前的下汤文明,昭示了人类在此以农耕为主的光辉历史;东汉时,太极真人徐来勒在括苍山洞传道后,道家文化在这里得以迅猛发展,括苍山洞成为名闻遐迩的道教第十大洞天;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佛教传入境内,在永安溪石牛村傍建石头禅院,成为江南第一古寺。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后,名为乐安,五代改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在这一方神奇而美丽的人间仙境里,诞生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如“沧海桑田”、“东海扬尘”、“逢人说项”等,现辑录一二,以飨读者。

  一、“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

  “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这两个成语,产生于今仙居县下各镇怀仁路南村。

  成语“沧海桑田”,《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下同)作如下解释: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东海扬尘”,《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同上。)作如下解释:

  原谓东海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王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这两个成语都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一文。王远,字方平,传说中的仙人。东汉时人,在桓帝刘志时期(公元147年至167年)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四川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神仙传·王远》讲的是王远成仙后,云游到东海之滨的浙江仙居括苍山麓时,遇见了蔡经,便对蔡经说:你身有仙骨,知道吗?然后赠蔡经一颗金丹,让其服下。蔡经见王远仙风道骨,不疑有他,接过金丹服下。服下金丹后,蔡经便成仙飞升而去。

  据《光绪仙居志》记载:蔡经,括苍山人,隐真宫其故宅也。先是王真人远(王远)得道飞升,游括苍洞,过经第(住宅),铒以金丹,遂尸解。越四年,七夕,同真人邀麻姑驾五色云至家,遍饮家人以酒,尽室上升。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公元1223年,《嘉定赤城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明志,是台州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是大宋当朝编纂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关于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苍洞的记载:括苍洞,在县东南三十里括苍山之间。按《尘外记》:“括苍,成德隐玄之天,盖第十大洞天,列先所居,在台之乐安,即仙居旧邑也。”

  著名道教专著《云笈七签》曰:“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得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度其成仙。

  四年后,蔡经来到老家,跟家人说:仙人王远要来家作客。

  不多日,王远果然在众随从的护卫下来到蔡经家,他并派人邀请同是仙人的麻姑到蔡经家相聚。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催请。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来相见。”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蔡经全家见麻姑似一位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头顶作了个发髻,秀发及腰,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在人世间从来没有见过,大家十分惊讶。

  麻姑向王远及蔡经家人见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他所带的器具都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王远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此后“苍海桑田”、“东海扬尘”,成为人们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语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语。

  唐代储光羲《献八舅东归》诗,引用了“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独往不可群,沧海变桑田。”

  明代张景《飞丸记· 梨园鼓吹》引用了“ 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

  明代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廿二,引用了“东海扬尘”这一成语:“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

  现代著名诗人枊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也引用了“东海扬尘”这一成语:“东海扬尘,唐代之冠裳莫问。”

  二、“逢人说项”与“说项”

  成语“逢人说项”与词语“说项”,产生于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坑村唐代著名诗人项斯身上。

  成语“逢人说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第375页。)解释说:项,指唐诗人项斯,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用“逢人说项”比喻到处说某人或某事的好处。词语“说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004年10年第7次印刷,第1231页)解释说:

  唐代杨敬子看重项斯,在《赠项斯》的诗中说: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意思是到处替项斯说好话。后用“说项”借指替人说好话或讲人情。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

  坑村人。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登进士第,是台州第一个进士。任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辖境)县尉,卒于任所。所著有《项子迁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九十八首。

  项斯生性旷达,洒脱不羁,而读书作诗十分用功。他甘于寂寞,避尘世喧闹于小山村,苦读四书五经,认真研讨诗词格律,作诗不辍。项斯在唐宝历、开城年间名声远播,他的诗格调清奇,诗风与国子监司业张籍相近,深受张籍欣赏,推项斯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诗人。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项斯来到长安,以诗稿拜见著名诗人杨敬之,他读了项斯的诗后,喜爱不已,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由此产生了“逢人说项”的成语和“说项”一词,后人引用十分广泛。

  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005年8月第34次印刷)没有收入“鸡犬升天”条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004年10年第7次印刷,第602页)收录了“鸡犬升天”,解释是:传说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他家的鸡和狗吃他剩下的丹药,也跟着升了天。比喻一人得势,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发迹。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然而在仙居也有一个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

  相传在北宋时期,仙居县城西门外的西郭洋村有个名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

  一日傍晚,两个长满疮疱的人来到他家门前,王温顿生怜悯之心,就问:“你们的病这么严重,有没有办法治疗呢?”那两个人说:“办法倒有,只是要用新酿成的酒浸泡,才能治好。”王温听了高兴地说:“我家刚好酿了两缸新酒!你们浸泡吧,治病要紧!”

  说也奇怪,俩人在酒缸中泡了一夜后,第二天出来,身上的疮疱不仅全部消失了,而且容光焕发,皮肤光泽,成为美少年。他们向王温谢辞而去后,王温闻到酒缸中飘出阵阵异香,情不自禁喝了一口酒,不觉满口生香,浑身畅爽。于是叫全家人来喝酒,鸡啊狗啊也跑来喝酒。不一会儿,王温全家人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

  原来,两个生疮疱的人是两位神仙,他们听闻仙居百姓积德乐善,于是前来验正,见到王温如此善施,便度其成仙。

  此奇闻传到朝庭,龙颜大悦。宋真宗皇帝把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有很大关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