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丽友搭建公益大赛平台 构筑双赢公益时代

2013年07月01日  新浪资讯

2013年好丽友杯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全国决赛于6月中旬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经过北上广三个赛区的激烈角逐,最终清华大学《眼库及角膜捐献组织项目》、复旦大学《如“音”随行,用声音照亮盲童世界》、广东商学院《哆唻咪音乐公益行动》等12支视角新颖、可执行性高,且社会影响力强的公益项目从全国36支优秀入围团队中脱颖未出,斩获优胜奖。其余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绿砖》、南京师范大学《不再菇独》、中山大学《认领心愿行动》等24支团队获得热心公益奖。所有获奖团队共计获得好丽友提供的20余万元的公益梦想基金,另外,获胜的12支团队还将赴台湾同专业NGO组织开展访问和交流的机会。

据悉,本次主题为“有型有派一起来”的大学生公益赛事是由好丽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随着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结束,所有获奖的36支优秀队伍将进入下一阶段为期3个月的实践期,届时这些团队项目的可执行性、公益性等方面将得到验证,社会效益也将充分体现。

主办方领导为获奖项目团队颁发荣誉证书

获胜团队分别获得好丽友提供的万元公益梦想基金

大学生为公益注入新活力

本届大赛决赛分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赛区,相比以往大学生做公益持续性差,流动性强,公益模式普通单一的问题,本届大赛入围项目尤其获胜的项目在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社会效益、创新性四方面都很有突出的表现。此外决赛现场同学们用精美的PPT、鲜活的图片、优美的舞蹈等各种方式对自身项目展示时表现出的激情和活力也令在场的评委和观众们印象尤为深刻。

团队成员在回答评委就项目的提问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胡小军向记者讲到:“本届大赛的参赛项目是我评审过最脚踏实地,执行性最强,且大学生公益热情最高涨的一届,大学生公益团队所展现出的专业、活力和创意都是很多城市专职机构都不一定具备的,这些对略显沉闷的公益界也将产生极大的冲击。”大赛的平台提供了大学生进入公益很好的渠道,通过参与比赛,更好的培养了大他们的团队感和公益热情,也激发了他们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更多思考。

多元化思维创新公益模式

据大赛评委团介绍,相比首届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本届大赛参赛项目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的公益思维更加发散,创新性也很强。面对一些大的公益细分领域大学生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很少有人去做的公益点,这是体现他们创新性的一方面;此外,当前大学生公益可以很好的将新技术和传统模式进行嫁接,并复制推广,这是另一方面创新的体现。在本届大赛中,我们看这些大学生们都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将自己手上的资源充分利用,开创出很多新的公益模式。

“现代公益需要具有专业性的实践项目,专业性不仅指专业的公益人才,也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来实施公益项目。这方面的创新项目在本届大赛中就有展现,”广东与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吕静莲讲到,“比如广东商学院的《哆唻咪音乐公益行动》和复旦大学的《如‘音’随形,用声音照亮盲童世界》就是借助音乐的专业领域知识来帮助和扶持贫困家庭和特殊青少年儿童。前者用教授盲童非洲鼓的方式让其展现人生价值,后者用录制有声读物的方式丰富盲童的生活。”目前应用专业领域知识的公益类组织比较缺乏,这些大学生的方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公益模式,能够用音乐、美术等这种专业性的公益来服务社会。

项目设计贴近社会民生

本届参赛项目另一亮点在于大学生们开始尝试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记者采访浦东公益组织孵化器主任王志云时谈到:“这种公益模式更具经济效益,能切实解决一些社会民生的问题,而且这些方案都具有可执行性,并非天马行空。比如,广州大学的《啡同凡响》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的《助梦绘心》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不再菇独》都是通过教授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如,单亲母亲、智障人士、自闭症儿童等某种技能,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进行销售,从而使他们自力更生,更好的与社会融合。”

从本届参赛的众多大学生项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做公益开始能够发现更多贴近民生的社会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挖掘探索可执行的公益项目,跳出了初级的狭窄的关注点。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梦想模型创新课程设计》项目,在长期的支教过程中发现当地教育理念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