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镇怀:创造艺术奇迹

2013年07月01日  新浪资讯

  一把特制的高温刻刀,几块不同色彩的布头,经过了刻、擦、点、皴、烫等技法。顷刻之间一块普通的布料就被刻画成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就是郑镇怀发明的世界罕见的艺术——布雕画。

  郑镇怀,艺名郑铁桥,出生在河南省淮滨县的农村,自幼受母亲做传统布贴画的影响,对用彩色布料做成的工艺美术品特别喜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痴迷布艺制作的他渐渐地意识到布贴画自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工艺以及制作手法的限制,布贴画的制作还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图案,并且在画面上缺乏流畅的线条和纹理,并且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出现发霉、脱落的现象。于是,郑镇怀便开始考虑如何能将传统的布贴画进行创新的想法。

  而产生制作布雕画的想法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吸烟中,烟火不小心烫坏了衣服,于是,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利用高温工具,制成高温刻刀,用它把彩色的布料刻出的图案轮廓、线条、纹理,然后再将布料高温融化后粘合在一起呢?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郑镇怀开始他布雕画的初次探索。

  由于布雕画这样的工艺在全世界也尚属首次,所以在探索过程中免不了要遭遇不少的困难。首先是在制作工具上,古人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高温刻刀的选择就是一项很大的难题。最开始郑镇怀将电烙铁进行了改造,将原来的头换成了一个类似刻刀一样锋利物,但在尝试中他发现,虽然这样的高温刻刀可以刻出线条,并且能将两块布黏连在一起,但是刻出的线条却并不那么流畅,甚至两块布料也扭曲变形,图案的边缘布料还是时断时续的没有完全刻断,还有很多的布丝都连在一起,就这样第一次试验失败了。随后,郑镇怀又借鉴了浅浮雕的制作手法,首先解决了布料柔软变形的问题,又将电烙铁前端的刻刀头换成了弯弯的像镰刀一样的头,为制作作品时的手臂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支点,同时更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用于制作擦、点、皴等技法的刻刀头。

  最初第一次尝试雕刻一些图案的郑镇怀手法还十分笨拙,于是他将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来摆弄这些玩意,一有时间他还是一头扎到电烙铁、布头堆里,他继续的默默做着、欣赏着,可是做出来的东西还非常粗糙,只是自己做的自己欣赏一番,然后,就拿到厨房当柴火烧了。随着时间推移,郑镇怀技术也在一天天的增长,渐渐的做出来的东西就像模像样了,他的邻居们看了都说“漂亮”。1998年郑镇怀开始了专业从事布雕画的创作。2001年,郑镇怀毛遂自荐带着自己的布雕画艺术赴上海参加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看到他的介绍也感觉十分新颖,在那次的艺术展会上,郑镇怀看到了有国画、油画、烙画,既有中国的艺术品,也有外国的艺术品,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精美的艺术品。然而这次展会结束,他却一幅画也没卖,奖项也与他无缘,无果而终,面对家人的埋怨,他只能慢慢地解释:“我们这项艺术很好很有发展前途的”。将埋怨变成动力。

  作为家中最主要的劳动力,郑镇怀常常撇开生意、农活不做,去做一件看不出名堂看不到希望的事,常常被别人说成是不务正业的懒汉。但,对于这项艺术的热爱,却让他一直苦撑着、坚持着,听说哪里有办艺术展的,他还是带上自认为成熟的画去参展。可是,他一次次怀揣梦想而去,却满腹失望而归。他戴着自己的布雕画却拜访专家,真心实意的向他们请教,专家告诉他,由于他的美术基础差,布雕画还只能算是绝技,而不是绝艺,画的技法略显粗糙,且用色过艳,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上不了大雅之堂。郑镇怀这才如梦方醒,在专家的指导下,郑镇怀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美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在布雕画上进行摸索、研究。随着他美术知识的增长和作画技法的逐渐娴熟,他就不甘心只是作一些小幅的花、小草。

  经过10个月的日夜精心制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但要求尽善尽美的他依旧觉得不甚满意,为了能更清晰地还原古画的风貌,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又到杭州的宋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进行考察后,2003年1月,他把图设计制作成高1米,长24.88米,他用放大镜逐一分析、揣摩,对着画谱眉头紧锁,茶饭不思,硬是把那些谜一般、残缺模糊的人物、招牌、匾额等掰了出来。但原来用于制作小幅画面表现效果比较好的地方,可是用于制作表现大画面就不太理想了。遇上他就在布上面重新进行试验,直到做出理想完美的效果为止。常常早饭后就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就这样废寝忘食苦熬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到2006年5月终于完成了这幅宏大巨作。作品刚刚完成便代表河南文化形象,于5月18号在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会上展示,被深圳媒体誉为"不得不看的民族民间国宝"的布雕<<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用了几百种颜色,上万块布料雕刻而成,清晰再现了古画上繁复多变的房屋和树木,共有800多个人物,近景的人物就有五六百个,这些人物完全是用布料雕刻而成的,雕刻成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用各种色彩的布料雕刻制作了郊外的田园风光、城市里各种热闹的商业活动和各种江湖艺人精彩的表演,雕刻成的画面都是那样生动逼真,仿佛有喧哗之声从画面上传出来,无论观众还是专家在欣赏之后都叹为观止。这是郑镇怀第一次感觉到了的布雕画是多么的受人喜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近些年郑镇怀多次参加了大型展览,多幅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在2007年的第三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会上,他的一幅长4米,宽0.3米布雕《八十七神仙卷》,被香港一位客商以8万元买去。他的布雕作品也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2007年10月在北京,经外国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现场投票,郑镇怀布雕画被评为“外国大使最喜爱的艺术品牌”,更被外国大使称赞为“布雕画是世界文化艺术奇迹之一”。郑镇怀个人先后当选信阳市人大代表,信阳市十大优秀青年,他的事迹和作品曾被多家电视台及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布雕画艺术是中国首创,其独特的工艺世界领先,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家这项艺术空白。布雕画制作工艺充分利用了做衣服剩下的边角废料,又不会产生有害的废气、废料。即节省能源,又是环保无污染的。同时还具有色彩丰富,不受气候干扰,不易老化、不易霉变、不易腿色,携带收藏方便等优点。运用独创的高温刻刀,把布料雕刻成各种图案、线条、纹理,用高温刻刀展现画面上的勾、擦、点、皴等艺术技法。它表现的题材广泛,可雕刻制作人物、动物、花鸟、风景等,即可进行写实的精雕细刻,又能表现概括的写意夸张,兼蓄并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集多种艺术优点为一体,作品或似国画、或似油画、或似浮雕,雕刻出来的线条有的细如发丝、有的粗犷淋漓,布雕画远观给人的感觉是一幅色彩丰富、精致美丽的图画,近看却又有雕刻出的深浅、宽窄不一的纹理线条,触摸时还有凸凹不平的手感。给观赏者带来视觉和触觉两种艺术效果,有较强的质感,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来源: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